《TED中文》文字稿:离开职场数年后,怎么重新进入?|Carol Fishman Cohen
简体
离开职场一段时间后再重返职场的人,我称他们为:“再就业者”,或者是重新启程的人。这些人因为某些原因必须长期离职,有些是要照顾老人,有些是要照顾孩子,也有些是追求个人爱好,或是由于健康因素。还有一些是面临职业转型的人:退伍军人、军嫂,退休返聘的人,或是遣返回国的人。离开职场后,再回来工作会相当困难,因为再就业者与雇主之间,有了隔阂。雇主在求职者的简历上看到一段空窗期,会认为雇佣他们有高风险,而一个人离开职场太久,也可能会对自己重返职场的工作能力产生怀疑,特别是,如果他们已经离开了好一段时间。两者间的这种隔阂是我在尝试解决的问题。
如今,我们在各行各业都能见到成功的再就业者。
萨米.科法拉是英国的核物理学家,因为要在家照顾五个孩子,他离职了五年。新加坡的媒体最近报导了一位护士离职后重返职场的故事。说到长时间离职,就要提到米米.卡恩女士。她是加州橘子郡的一名社工,在离职25年后,她现在已经回到社会服务机构工作。这是我所知道的最长离职期。美国最高法院的法官桑德拉.戴.奥康纳,在她职业生涯早期曾有过五年的离职期。
崔西.莎碧罗,曾经离职了13年。脱口秀节目“今日秀”曾经在观众中征集关于重返职场的经验,崔西写信给节目说,她是五个孩子的妈,也很享受居家的时间,但她刚经历一场离婚,必须回去工作赚钱,加上她真的很想把工作带回她的生命中,因为她热爱工作。
崔西当时也做了我们大多数人曾经做过的事,每天不停的搜寻合适的工作。她找过财经、会计领域的职位,她花了九个月时间,很努力地在网上找招聘信息,投简历,却一无所获。
我在2011年6月遇到崔西,当时“今日秀”节目问我是否愿意跟她合作,看我能不能帮她走出困境。我告诉崔西的第一件事,就是她必须走出家门。我告诉她,她必须公开自己求职的想法,然后告诉她认识的所有人,自己重返职场的强烈意愿。我也告诉她,“将会有很多的对话对你是完全没有帮助的。你要做好心理准备,别就此灰心。你会遇到很多难对付的事情,但最终它们会将你引向工作机会。”
我稍后再告诉你们崔西是如何处理的,我想先跟大家分享我的一个发现。那时我刚刚结束了一个11年的长假,回到职场。这个发现就是,人们对你的印象是停留在过去的。我的意思是,当你再次开始与人打交道,与曾经合作过的人重新接上头,比如那些跟你一起上学、工作过的人,他们对你的印象还是离职之前的你。我们的自我认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模糊,我们很多人都会这样,我们距离我们的职业身份也随之越来越远。比如我,常常觉得自己就是厨房里的样子了,或者是一整天开着车转来转去之后,有点稀里糊涂的样子。但是你过去的朋友,对这些一无所知。他们只记得你从前的样子,当你重新与这些人接触后,真是大大地增强了自信心,而且他们对你有再就业的兴趣感到非常的开心。
在我离职之后,有一件事,我印象很深刻。那时我几乎完全不关注经济新闻。我曾是财经行业出身, 然而我在家照顾四个孩子时, 我几乎不关注任何的新闻。 所以我很害怕, 自己去参加面试的时候,会讲到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公司。所以我重新订阅了华尔街日报,连续看了六个月之后,我才觉得自己对财经又有点了解了。
我相信再就业者是职场中的宝贵资源。原因如下。想一下我们的人生阶段:我们这些因为要照顾孩子而离职的人,大都没有产假,或是产假很短。我们把这些都完成了。我们伴侣的工作不太会再变动导致我们要换地方,我们的生活已经稳定。我们有很多工作经验,有更成熟的眼光。我们不用耗费雇主的成本来寻找自我定位。再加上我们因为离开过一阵子,所以对重返职场充满著一股热情的能量。
我跟雇主们也聊过,发现他们对雇佣再就业者有两个主要的顾虑。
首先是担心这些再就业者有技能上的衔接问题。现在我可以告诉各位,有段时间我自己技能的确落后,但那只是暂时的。很早以前我用“莲花123”软件来做财务分析。我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这么早以前的软件。所以,我必须重新学Excel,实际上没这么难,因为很多指令都是相同的。我发现PowerPoint比较有挑战性,但现在我对PowerPoint驾轻就熟。我告诉再就业者们,雇主希望找工作的人对基本的办公管理软件有实践经验。如果他们操作速度不够快,那他们就必须变得更高效。而他们确实做得到。
雇主对再就业者的第二种顾虑是担心他们不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我告诉再就业者,他们必须仔细研究,了解自己的兴趣和技能在离职长假的过程中是否发生了变化。这不是雇主的职责。 这个是再就业者的责任,把自己展现给雇主,来证明自己可以创造怎样的价值。
我从2008年开始追踪人们重返职场的情况,然而在2010年,我开始注意到一件事,一种短期、带薪的工作机会开始出现,不论它是不是叫“实习”,总之是一种很像实习的经历。这为重回岗位的专业人士开辟了一条道路。我看到高盛和莎莉集团都开始了这类再就业的实习项目。我看到一个重返职场的工程师,算是不太传统的再就业人士,申请了一个军方的初级实习项目,之后获得了一个正式职位。我看到两所大学将实习项目添加到了中层管理课程中。
于是,我将这些观察到的现象,写成了一篇报告,发表在了《哈佛商业评论》。标题是《40岁的实习生》。这个标题是编辑拟的,还配了一张很棒的插图,画中一名40岁的实习生置身于一群大学实习生中。接着福克斯商业新闻又把这个理念命名为“50岁的实习生”。
五家最大的金融服务公司都设立了再就业实习项目,面向重回职场的金融专业人士。截至目前,已经有数百人参与了这些项目。这些实习项目是带薪的,而且那些晋升到正式岗位的人,都有相当优越的薪资。现在,七家最大的工程公司,也在推行再就业实习项目,来帮助重返职场的工程师,这也是女性工程师协会新方案的一部分。
那么,为什么这些企业大力支持再就业实习呢?因为这种实习可以让雇主基于实习生的实际工作成效来决定雇佣谁,而不是通过一系列的面试,而且雇主不必急于在实习期间做出正式雇佣的决定。这段试用期消除了一定的风险,缓解了某些经理人对雇佣再就业者的顾虑, 同时,他们还可以吸引到准备重回职场的优秀人才。
各位,想一想我们取得的进步。以前大多数雇主根本没兴趣与再就业者打交道。然而现在,不仅那些特别为再就业者设计出来的项目大受欢迎,而且如果你简历上没有一段空窗期, 你还不能申请这些项目呢!
这标志着一种实实在在的变化,一种真正的制度变革,因为如果我们可以为再就业者解决这个困难,我们也可以为其他的职业转型者解决同样的问题。事实上,有一位雇主刚刚告诉我,他们的“退伍军人再就业项目”,就是参考了他们的再就业实习项目。我们没有理由不去设立一个“退休人士实习项目”。不同的对象,相同的理念。
所以,让我告诉各位后来崔西.莎碧罗怎么样了。还记得吗?她必须告诉她认识的每个人她有兴趣重返职场。结果,她与社区里的前辈进行的一次关键谈话,带来了一个工作机会。那是一个在财务部门的会计职位。但那是暂时性的工作。公司告诉她,有机会可以转正,但不保证。当时是2011年的秋天。崔西很喜欢这家公司,也很喜欢她的同事,而且公司离她家距离不到10分钟。所以即使她在另一家公司得到了第二个工作机会,而且可以有全职的正式工保证,她还是决定要接受这个实习机会,付出最大努力,尽人事听天命。最后,她的业绩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期望,公司不但在2012年初为她转正,而且还赋予了她更加有趣、有挑战性的工作,因为他们知道崔西可以办得到。
时间快进到2015年,崔西获得了提拔。公司买单让她去夜校进修MBA。她还雇用了另一名再就业者。那段试用期让她和雇主实现了双赢。
我的目标就是将这种再就业实习的理念推荐给更多的雇主。与此同时,如果你在长期离职后重返职场,别犹豫向雇主提议设立实习项目,特别是那些还没有正式的再就业实习项目的公司。去成为他们的第一个成功故事,你会成为其他再就业者未来重返职场时的榜样。
繁體
離開職場一段時間後再重返職場的人,我稱他們為:「再就業者」,或者是重新啓程的人。這些人因為某些原因必須長期離職,有些是要照顧老人,有些是要照顧孩子,也有些是追求個人愛好,或是由於健康因素。還有一些是面臨職業轉型的人:退伍軍人、軍嫂,退休返聘的人,或是遣返回國的人。離開職場後,再回來工作會相當困難,因為再就業者與雇主之間,有了隔閡。雇主在求職者的簡歷上看到一段空窗期,會認為雇傭他們有高風險,而一個人離開職場太久,也可能會對自己重返職場的工作能力產生懷疑,特別是,如果他們已經離開了好一段時間。兩者間的這種隔閡是我在嘗試解決的問題。
如今,我們在各行各業都能見到成功的再就業者。
薩米.科法拉是英國的核物理學家,因為要在家照顧五個孩子,他離職了五年。新加坡的媒體最近報導了一位護士離職後重返職場的故事。說到長時間離職,就要提到米米.卡恩女士。她是加州橘子郡的一名社工,在離職25年後,她現在已經回到社會服務機構工作。這是我所知道的最長離職期。美國最高法院的法官桑德拉.戴.奧康納,在她職業生涯早期曾有過五年的離職期。
崔西.莎碧羅,曾經離職了13年。脫口秀節目「今日秀」曾經在觀眾中徵集關於重返職場的經驗,崔西寫信給節目說,她是五個孩子的媽,也很享受居家的時間,但她剛經歷一場離婚,必須回去工作賺錢,加上她真的很想把工作帶回她的生命中,因為她熱愛工作。
崔西當時也做了我們大多數人曾經做過的事,每天不停的搜尋合適的工作。她找過財經、會計領域的職位,她花了九個月時間,很努力地在網上找招聘信息,投簡歷,卻一無所獲。
我在2011年6月遇到崔西,當時「今日秀」節目問我是否願意跟她合作,看我能不能幫她走出困境。我告訴崔西的第一件事,就是她必須走出家門。我告訴她,她必須公開自己求職的想法,然後告訴她認識的所有人,自己重返職場的強烈意願。我也告訴她,「將會有很多的對話對你是完全沒有幫助的。你要做好心理準備,別就此灰心。你會遇到很多難對付的事情,但最終它們會將你引向工作機會。」
我稍後再告訴你們崔西是如何處理的,我想先跟大家分享我的一個發現。那時我剛剛結束了一個11年的長假,回到職場。這個發現就是,人們對你的印象是停留在過去的。我的意思是,當你再次開始與人打交道,與曾經合作過的人重新接上頭,比如那些跟你一起上學、工作過的人,他們對你的印象還是離職之前的你。我們的自我認識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模糊,我們很多人都會這樣,我們距離我們的職業身份也隨之越來越遠。比如我,常常覺得自己就是廚房裡的樣子了,或者是一整天開著車轉來轉去之後,有點稀裡糊塗的樣子。但是你過去的朋友,對這些一無所知。他們只記得你從前的樣子,當你重新與這些人接觸後,真是大大地增強了自信心,而且他們對你有再就業的興趣感到非常的開心。
在我離職之後,有一件事,我印象很深刻。那時我幾乎完全不關注經濟新聞。我曾是財經行業出身, 然而我在家照顧四個孩子時, 我幾乎不關注任何的新聞。 所以我很害怕, 自己去參加面試的時候,會講到一個已經不存在的公司。所以我重新訂閱了華爾街日報,連續看了六個月之後,我才覺得自己對財經又有點瞭解了。
我相信再就業者是職場中的寶貴資源。原因如下。想一下我們的人生階段:我們這些因為要照顧孩子而離職的人,大都沒有產假,或是產假很短。我們把這些都完成了。我們伴侶的工作不太會再變動導致我們要換地方,我們的生活已經穩定。我們有很多工作經驗,有更成熟的眼光。我們不用耗費雇主的成本來尋找自我定位。再加上我們因為離開過一陣子,所以對重返職場充滿著一股熱情的能量。
我跟雇主們也聊過,發現他們對雇傭再就業者有兩個主要的顧慮。
首先是擔心這些再就業者有技能上的銜接問題。現在我可以告訴各位,有段時間我自己技能的確落後,但那只是暫時的。很早以前我用「蓮花123」軟件來做財務分析。我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記得這麼早以前的軟件。所以,我必須重新學Excel,實際上沒這麼難,因為很多指令都是相同的。我發現PowerPoint比較有挑戰性,但現在我對PowerPoint駕輕就熟。我告訴再就業者們,雇主希望找工作的人對基本的辦公管理軟件有實踐經驗。如果他們操作速度不夠快,那他們就必須變得更高效。而他們確實做得到。
雇主對再就業者的第二種顧慮是擔心他們不清楚自己想要做什麼。我告訴再就業者,他們必須仔細研究,瞭解自己的興趣和技能在離職長假的過程中是否發生了變化。這不是雇主的職責。 這個是再就業者的責任,把自己展現給雇主,來證明自己可以創造怎樣的價值。
我從2008年開始追蹤人們重返職場的情況,然而在2010年,我開始注意到一件事,一種短期、帶薪的工作機會開始出現,不論它是不是叫「實習」,總之是一種很像實習的經歷。這為重回崗位的專業人士開闢了一條道路。我看到高盛和莎莉集團都開始了這類再就業的實習項目。我看到一個重返職場的工程師,算是不太傳統的再就業人士,申請了一個軍方的初級實習項目,之後獲得了一個正式職位。我看到兩所大學將實習項目添加到了中層管理課程中。
於是,我將這些觀察到的現象,寫成了一篇報告,發表在了《哈佛商業評論》。標題是《40歲的實習生》。這個標題是編輯擬的,還配了一張很棒的插圖,畫中一名40歲的實習生置身於一群大學實習生中。接著福克斯商業新聞又把這個理念命名為「50歲的實習生」。
五家最大的金融服務公司都設立了再就業實習項目,面向重回職場的金融專業人士。截至目前,已經有數百人參與了這些項目。這些實習項目是帶薪的,而且那些晉升到正式崗位的人,都有相當優越的薪資。現在,七家最大的工程公司,也在推行再就業實習項目,來幫助重返職場的工程師,這也是女性工程師協會新方案的一部分。
那麼,為什麼這些企業大力支持再就業實習呢?因為這種實習可以讓雇主基於實習生的實際工作成效來決定雇傭誰,而不是通過一系列的面試,而且雇主不必急於在實習期間做出正式雇傭的決定。這段試用期消除了一定的風險,緩解了某些經理人對雇傭再就業者的顧慮, 同時,他們還可以吸引到準備重回職場的優秀人才。
各位,想一想我們取得的進步。以前大多數雇主根本沒興趣與再就業者打交道。然而現在,不僅那些特別為再就業者設計出來的項目大受歡迎,而且如果你簡歷上沒有一段空窗期, 你還不能申請這些項目呢!
這標誌著一種實實在在的變化,一種真正的制度變革,因為如果我們可以為再就業者解決這個困難,我們也可以為其他的職業轉型者解決同樣的問題。事實上,有一位雇主剛剛告訴我,他們的「退伍軍人再就業項目」,就是參考了他們的再就業實習項目。我們沒有理由不去設立一個「退休人士實習項目」。不同的對象,相同的理念。
所以,讓我告訴各位後來崔西.莎碧羅怎麼樣了。還記得嗎?她必須告訴她認識的每個人她有興趣重返職場。結果,她與社區里的前輩進行的一次關鍵談話,帶來了一個工作機會。那是一個在財務部門的會計職位。但那是暫時性的工作。公司告訴她,有機會可以轉正,但不保證。當時是2011年的秋天。崔西很喜歡這家公司,也很喜歡她的同事,而且公司離她家距離不到10分鐘。所以即使她在另一家公司得到了第二個工作機會,而且可以有全職的正式工保證,她還是決定要接受這個實習機會,付出最大努力,盡人事聽天命。最後,她的業績遠遠超出了所有人的期望,公司不但在2012年初為她轉正,而且還賦予了她更加有趣、有挑戰性的工作,因為他們知道崔西可以辦得到。
時間快進到2015年,崔西獲得了提拔。公司買單讓她去夜校進修MBA。她還雇用了另一名再就業者。那段試用期讓她和雇主實現了雙贏。
我的目標就是將這種再就業實習的理念推薦給更多的雇主。與此同時,如果你在長期離職後重返職場,別猶豫向雇主提議設立實習項目,特別是那些還沒有正式的再就業實習項目的公司。去成為他們的第一個成功故事,你會成為其他再就業者未來重返職場時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