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中文》文字稿:一座城市的发展方向,谁说了算?|李文洁

简体

大家好,我今天要分享的题目是广州发展往哪走,谁说了算?

其实现场是有多少人听说过东山口拆迁这事,可以举举手吗?也蛮多的。东山口其实是我们广州其中一个跟越秀区齐名的老城区。“拆迁”这件事情其实是来源于广州要建10号线地铁路线,这个路线刚好会穿过东山口的一个历史文化街区,而且穿过了这个街区的底下之后,为了在这个区的旁边建一个地铁站,就需要拆迁部分的房子,包括陈树人纪念馆和越秀区图书馆。

大家其实应该听说过“东山少爷,西关小姐”这话吧?东山区对我们广州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一百多年前它其实只是东郊一个小小的区域,可是传教士先把那个地方建设起来,就是浸信会的传教士,先建了培道男女学校、两广的神学院和它的礼堂。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华侨就回来过,住在广州的话多数是住在东山区。他们带着海外的文化回来,就对广州的文化发展形成了一个很重要的影响。所以广州人一听说东山口可能要拆迁都反应比较大。

这事情为什么会找到我们来呢?

我是做填海的研究的。我们通过研究国土空间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的公示,提前发现可能会对滨海湿地造成影响的一些工程,推动公众参与,跟部门去沟通,改良或是阻止一些对生态可能会有破坏的项目。 发现这个东山口个案的伙伴就觉得,你们的方法会不会也可以用在旧城改造的项目里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就去研究了一下东山口个案。

再补充一下我自己个人的背景。我是在海边的城市长大,从小喜欢海洋,研究填海是因为填海应该是人类工程能对海洋生态造成最大影响的一个行为吧。一个填海项目一搞几年,一填几百公顷,海洋里该死的东西应该都死光光了。所以我们通过研究规划跟环境影响评价,发现我国的环境法里面也留下了不少的空间去给公众参与,可是,其中一个关键就是必须非常早去参加。有多早呢?大家可以看一下流程图,这个流程图是我们机构用了几年时间整理出来跟生态相关的一些规划的流程。

大家看一下这个图的左上角。如果一个地方政府想要发展或是建设一个项目的话,它中间得走很多很多部门的流程。走完这个流程去到底,大家看一下,那个就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部分,做完这个部分才可以动工。大家看一下这个流程,猜一下从最初规划走到底,需要多长时间?2年?1到2 年吧,一般的工程是1到2 年。我们做的填海项目比较复杂,可能就 3到5 年。我们做过最长的一个项目,部门从规划到可以动工,中间走了 8 年的时间。所以部门为了发展也是挺辛苦的。

可是关键在于这个图的右边。大家会看到几个不同颜色的圈圈,就是法律规定里面公众参与的时间点。在这些时间点,部门必须把相关的文件、地图、数据公开,而且得邀请公众去给意见,它也一定会回馈。抓紧这些时间点,越早去给部门提建议,其实越能改良一个规划的工程。

就拿一个我们机构的案例来说。

这个是珠三角其中一个滨海湿地,大概有 300 多公顷。300 多公顷是一个怎么样的概念?我们同事曾经围着一个大概是 300 公顷的项目,开车慢慢走一转,也得走大半个小时,所以这是非常大的范围。这个地区我们评估过,当时是有 8 条原生态的河涌,大概 1000 多亩的红树,生态价值挺好的。可是去到 2017 年的时候变成这样,好可怜。

我们发现的时候,其实它已经把那个地方大部分推平了:有 5 条河涌基本被填埋,上面有约 700 亩的红树给砍了。我们觉得很可惜,赶紧去做法规和规划的研究,就发现这个项目其实挺多问题的。比如说推平土地是没有做环境影响评估的;它砍树了,我们也没有发现它有拿到砍伐许可证;而最重要是它原来还会规划在海边填一个 300 多公顷的人工岛出来。

好可怕!如果这个工程真的搞起来的话,其实海洋生态就基本会没了!我们赶紧去到那个地方做考察,发现还是剩下一点点东西可以保护的:上面有 3 条原生态的河涌还活着,然后沿岸有 300 多亩的红树也还行。

而且我们把刚才说的法规和规划的问题整理成一个研究报告,跟规划相关的政府部门去沟通。部门也挺愿意去谈的,因为毕竟还是在规划很早期的时间发现这个问题。可是我们只能等,等到 2017 年的时候居然来了一个新的变化,就是当时的国家海洋局推出了一个对于全国的填海规划的规管,而且 2018 年的时候,国务院出了一个文件,说会加强对滨海湿地的保护。

之后,我们终于等到了部门的电话。他们口头承诺 3 条河涌原地保留,两岸的 300 多亩红树也会保留下来,而且最重要就是他们答应之后这个地方重建完以后,就会补种 700 亩红树。 吔!

回到东山口这个个案。

东山口的个案去到这个月的月初(编辑:指的是 2020 年 11 月),在广州市民一片反对声音当中,广州地铁的官方微博就公布了,越秀区图书馆跟陈树人纪念馆都会保留下来,暂不拆迁,而且那个地铁站会重新规划,征求公众意见。

可是这样每一次推土机来到家门口才把项目停下来,是不是好的呢?

我们做滨海湿地的保护,跟历史旧城区的保护有点相似,是在规划的过程当中,我们都发现一些我们觉得很珍贵很重要的事情想要保护。可是用怎么样的方法才能好好地保护下来,而不是每一次都推土机来到家门口才把项目喊停呢?

再拿东山口这个个案继续说一下。其实我们翻了一下这个个案背后的规划过程,就发现在 2015 年的时候,已经把这个走向对公众公布,也邀请公众去给意见。2016、17、18 年的时候,也在线上把具体的规划公布了,邀请大家去给建议。 可是那个时候公布的文件里面有说清楚,这个走向会穿过刚才说的东山口的历史文化区底下。 可是当时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另外一个会穿过的地点,就是中山大学的中轴线。中山大学中轴线的问题在 2018 年的时候已经解决了,所以这个环评在当时也已经通过,就让这件事情没有人再跟进。

回到环评法的要求,其实环境影响评价是一个平台,让不同的利益相关方,比如说关注生态的或是关注历史文化的伙伴,都一起来理性科学地去讨论,争取自己想要争取的事情。而且环评法里面其实给到居民一个权利,就是当时他们可以要求部门去召开听证会。可是那个时候居民没有要求,部门也当然没有做到,所以才会让这个事情去到这一年开始动工的时候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回到我们的主题是广州发展往哪走,如果有现场的伙伴觉得我可以给一个具体的答案的话,很抱歉,我真的不能给出来。其实我今天分享主要是集中在题目的后半段,就是“谁说了算”。通过我们的工作加上东山口这件事情,我们觉得公众参与、推动去寻找规划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可是怎么做呢?我们整理了三个方向。

第一,就是大家可以先开始关注身边的一些规划的计划。我们为了 10 号线这个项目翻了一下广州的铁路规划,发现已经规划会建的铁路有 11 条,而且其中 4 条是会穿过像东山口这样的历史文化区域。为了配合发展,更有名的麓湖风景区会发展成广州花园,上面会建会展中心、旅游中心等等。我们的同事就做了简单的规划研究,发现其实很多老树都可能会被砍了,挺可惜。发现了这些个案之后怎么去跟进呢?

第二步就是关注相关部门的公示页面。因为现在的环评法要求在一个工程项目的过程当中,项目方要去公布很多工程的数据。按照你们喜欢关注的项目,定期去查访这些部门的公示页面,是可以翻到很多工程的具体内容。抓紧部门邀请公众参与的时间点,科学理性地提出数据去争取,其实是有可能改变规划的。

第三点,两会快要开始了,我们是完全可以通过在两会里面邀请人大代表或者政协委员,去把有问题的法规提出修改。比如说,拿东山口的个案来分享,其实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保护里面是有一句要求,地铁走线是不应该在它的底下穿过的。可是大家留意一下,这个文件的文号是 GB/T 的,就是它是国家标准,可是只是推荐而已,没有法律的强制性要求。所以如果像这样的法规能修改的话,像东山口这样的个案很多就可以被防止起来。

回到今天的题目,有人说这种规划的事情,一般市民是不会明白的,只有通过媒体或者专家来带领才有可能做到。

可是我们不相信。

因为最了解广州城有什么是珍贵的,需要保留的,一定是在座的各位市民、各位街坊。而且通过公众参与,我们才能一起来讨论广州发展往哪走的最好答案。

谢谢!

繁體

大家好,我今天要分享的題目是廣州發展往哪走,誰說了算?

其實現場是有多少人聽說過東山口拆遷這事,可以舉舉手嗎?也蠻多的。東山口其實是我們廣州其中一個跟越秀區齊名的老城區。「拆遷」這件事情其實是來源於廣州要建10號線地鐵路線,這個路線剛好會穿過東山口的一個歷史文化街區,而且穿過了這個街區的底下之後,為了在這個區的旁邊建一個地鐵站,就需要拆遷部分的房子,包括陳樹人紀念館和越秀區圖書館。

大家其實應該聽說過「東山少爺,西關小姐」這話吧?東山區對我們廣州人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一百多年前它其實只是東郊一個小小的區域,可是傳教士先把那個地方建設起來,就是浸信會的傳教士,先建了培道男女學校、兩廣的神學院和它的禮堂。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華僑就回來過,住在廣州的話多數是住在東山區。他們帶著海外的文化回來,就對廣州的文化發展形成了一個很重要的影響。所以廣州人一聽說東山口可能要拆遷都反應比較大。

這事情為什麼會找到我們來呢?

我是做填海的研究的。我們通過研究國土空間規劃和環境影響評價的公示,提前發現可能會對濱海濕地造成影響的一些工程,推動公眾參與,跟部門去溝通,改良或是阻止一些對生態可能會有破壞的項目。 發現這個東山口個案的夥伴就覺得,你們的方法會不會也可以用在舊城改造的項目裡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就去研究了一下東山口個案。

再補充一下我自己個人的背景。我是在海邊的城市長大,從小喜歡海洋,研究填海是因為填海應該是人類工程能對海洋生態造成最大影響的一個行為吧。一個填海項目一搞幾年,一填幾百公頃,海洋里該死的東西應該都死光光了。所以我們通過研究規劃跟環境影響評價,發現我國的環境法裡面也留下了不少的空間去給公眾參與,可是,其中一個關鍵就是必須非常早去參加。有多早呢?大家可以看一下流程圖,這個流程圖是我們機構用了幾年時間整理出來跟生態相關的一些規劃的流程。

大家看一下這個圖的左上角。如果一個地方政府想要發展或是建設一個項目的話,它中間得走很多很多部門的流程。走完這個流程去到底,大家看一下,那個就是環境影響評價的部分,做完這個部分才可以動工。大家看一下這個流程,猜一下從最初規劃走到底,需要多長時間?2年?1到2 年吧,一般的工程是1到2 年。我們做的填海項目比較複雜,可能就 3到5 年。我們做過最長的一個項目,部門從規劃到可以動工,中間走了 8 年的時間。所以部門為了發展也是挺辛苦的。

可是關鍵在於這個圖的右邊。大家會看到幾個不同顏色的圈圈,就是法律規定裡面公眾參與的時間點。在這些時間點,部門必須把相關的文件、地圖、數據公開,而且得邀請公眾去給意見,它也一定會回饋。抓緊這些時間點,越早去給部門提建議,其實越能改良一個規劃的工程。

就拿一個我們機構的案例來說。

這個是珠三角其中一個濱海濕地,大概有 300 多公頃。300 多公頃是一個怎麼樣的概念?我們同事曾經圍著一個大概是 300 公頃的項目,開車慢慢走一轉,也得走大半個小時,所以這是非常大的範圍。這個地區我們評估過,當時是有 8 條原生態的河湧,大概 1000 多畝的紅樹,生態價值挺好的。可是去到 2017 年的時候變成這樣,好可憐。

我們發現的時候,其實它已經把那個地方大部分推平了:有 5 條河湧基本被填埋,上面有約 700 畝的紅樹給砍了。我們覺得很可惜,趕緊去做法規和規劃的研究,就發現這個項目其實挺多問題的。比如說推平土地是沒有做環境影響評估的;它砍樹了,我們也沒有發現它有拿到砍伐許可證;而最重要是它原來還會規劃在海邊填一個 300 多公頃的人工島出來。

好可怕!如果這個工程真的搞起來的話,其實海洋生態就基本會沒了!我們趕緊去到那個地方做考察,發現還是剩下一點點東西可以保護的:上面有 3 條原生態的河湧還活著,然後沿岸有 300 多畝的紅樹也還行。

而且我們把剛才說的法規和規劃的問題整理成一個研究報告,跟規劃相關的政府部門去溝通。部門也挺願意去談的,因為畢竟還是在規劃很早期的時間發現這個問題。可是我們只能等,等到 2017 年的時候居然來了一個新的變化,就是當時的國家海洋局推出了一個對於全國的填海規劃的規管,而且 2018 年的時候,國務院出了一個文件,說會加強對濱海濕地的保護。

之後,我們終於等到了部門的電話。他們口頭承諾 3 條河湧原地保留,兩岸的 300 多畝紅樹也會保留下來,而且最重要就是他們答應之後這個地方重建完以後,就會補種 700 畝紅樹。 吔!

回到東山口這個個案。

東山口的個案去到這個月的月初(編輯:指的是 2020 年 11 月),在廣州市民一片反對聲音當中,廣州地鐵的官方微博就公佈了,越秀區圖書館跟陳樹人紀念館都會保留下來,暫不拆遷,而且那個地鐵站會重新規劃,徵求公眾意見。

可是這樣每一次推土機來到家門口才把項目停下來,是不是好的呢?

我們做濱海濕地的保護,跟歷史舊城區的保護有點相似,是在規劃的過程當中,我們都發現一些我們覺得很珍貴很重要的事情想要保護。可是用怎麼樣的方法才能好好地保護下來,而不是每一次都推土機來到家門口才把項目喊停呢?

再拿東山口這個個案繼續說一下。其實我們翻了一下這個個案背後的規劃過程,就發現在 2015 年的時候,已經把這個走向對公眾公佈,也邀請公眾去給意見。2016、17、18 年的時候,也在線上把具體的規劃公佈了,邀請大家去給建議。 可是那個時候公佈的文件裡面有說清楚,這個走向會穿過剛才說的東山口的歷史文化區底下。 可是當時的討論主要集中在另外一個會穿過的地點,就是中山大學的中軸線。中山大學中軸線的問題在 2018 年的時候已經解決了,所以這個環評在當時也已經通過,就讓這件事情沒有人再跟進。

回到環評法的要求,其實環境影響評價是一個平台,讓不同的利益相關方,比如說關注生態的或是關注歷史文化的夥伴,都一起來理性科學地去討論,爭取自己想要爭取的事情。而且環評法裡面其實給到居民一個權利,就是當時他們可以要求部門去召開聽證會。可是那個時候居民沒有要求,部門也當然沒有做到,所以才會讓這個事情去到這一年開始動工的時候才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回到我們的主題是廣州發展往哪走,如果有現場的夥伴覺得我可以給一個具體的答案的話,很抱歉,我真的不能給出來。其實我今天分享主要是集中在題目的後半段,就是「誰說了算」。通過我們的工作加上東山口這件事情,我們覺得公眾參與、推動去尋找規劃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可是怎麼做呢?我們整理了三個方向。

第一,就是大家可以先開始關注身邊的一些規劃的計劃。我們為了 10 號線這個項目翻了一下廣州的鐵路規劃,發現已經規劃會建的鐵路有 11 條,而且其中 4 條是會穿過像東山口這樣的歷史文化區域。為了配合發展,更有名的麓湖風景區會發展成廣州花園,上面會建會展中心、旅遊中心等等。我們的同事就做了簡單的規劃研究,發現其實很多老樹都可能會被砍了,挺可惜。發現了這些個案之後怎麼去跟進呢?

第二步就是關注相關部門的公示頁面。因為現在的環評法要求在一個工程項目的過程當中,項目方要去公佈很多工程的數據。按照你們喜歡關注的項目,定期去查訪這些部門的公示頁面,是可以翻到很多工程的具體內容。抓緊部門邀請公眾參與的時間點,科學理性地提出數據去爭取,其實是有可能改變規劃的。

第三點,兩會快要開始了,我們是完全可以通過在兩會裡面邀請人大代表或者政協委員,去把有問題的法規提出修改。比如說,拿東山口的個案來分享,其實歷史文化名城的規劃保護裡面是有一句要求,地鐵走線是不應該在它的底下穿過的。可是大家留意一下,這個文件的文號是 GB/T 的,就是它是國家標準,可是只是推薦而已,沒有法律的強制性要求。所以如果像這樣的法規能修改的話,像東山口這樣的個案很多就可以被防止起來。

回到今天的題目,有人說這種規劃的事情,一般市民是不會明白的,只有通過媒體或者專家來帶領才有可能做到。

可是我們不相信。

因為最瞭解廣州城有什麼是珍貴的,需要保留的,一定是在座的各位市民、各位街坊。而且通過公眾參與,我們才能一起來討論廣州發展往哪走的最好答案。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