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中文》文字稿:把你的生活变得比刷手机还有意思|杨雁清

简体

大家好,在我的分享开始之前,想请大家跟我一起做几道选择题。

我请大家尤其关注在这些选择题当中你选了多少个 Yes 。数一下哈,

  • 第一题:我一出门就会戴上耳机。
  • 第二题:只有在旅行的时候我才会有一些新鲜感。
  • 第三道题:我不认识我的邻居。
  • 第四道题:好像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理所当然存在的,我很少去想为什么。
  • 第五道题:我低头在手机屏幕里看到的天空,比我抬头看到的天空多。
  • 第六道题:我出门吃什么、玩什么都是靠网红推荐,很少自己去发现。
  • 第七道题:我感觉每天的生活都还挺重复的。
  • 第八道题:我不知道我生活的街区有什么历史。
  • 第九道题:我觉得网上推送给我的都是我喜欢的,我不知道世界真实的样子是什么样的。
  • 最后一道题:距离上一次我对身边的人和事感到好奇,好像已经很久了。

好了,在这十道题当中有没有所有都是选 No 的,请举手?我看到了几只骄傲的小手。

有没有在这十道题里面 5 个 Yes 的?至少 5 个 Yes 的请举手。我看到了很多很多手。好的,谢谢大家。

上面的这些问题不是来自于我的杜撰,而是在过去我研究年轻人的过程当中,年轻人分享给我的生活细节,这些生活细节的背后是他们对日常生活的一份焦虑。

每次我问年轻人,你的一天是怎么过的?我听到的典型的一天总是这样子的:早上起来刷刷手机;吃好早餐,也有可能出去买个早餐,我会塞上耳机,在路上听我喜欢的内容;到了单位打开电脑,可能看 PPT,可能开会;夜幕降临,塞上耳机,准备回家;吃饭的时候刷个剧,躺在床上继续刷手机,直到我困得不行了,睡觉。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每天我们忙忙碌碌地做很多的事情,我们保证 24 小时可能都在线,但很有可能我们跟我们日常生活是失联的,我们跟我们周遭的环境、跟我们身边的人、跟我们旁边在发生的事情,没有太深的联系。那这个会带来一个什么样子的问题呢?

我们在网上不停地追逐什么样子的体验是好的,哪里的山头可以拍到最美的照片,哪里的海滩有最漂亮的沙滩,哪里的餐厅最值得去试。我们不断地在寻找哪里的体验是值得去尝试的,我们的生活不知不觉就变成了一个不断在验证别人的二手体验的过程久而。久之,好像我们越来越少自己的发现,还有越来越少自己的这种好奇。

这个时候我就想提一个问题,怎么可以跟日常生活重建联结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得了解,为什么我们跟日常生活失去了联结呢?为什么我们变成了自己日常生活当中熟悉的陌生人?

当然有一部分的原因是跟(在)网上,我们太容易获取我们喜欢的信息,我们太容易获得那种令人激动人心的、让人很向往的生活的样貌(有关)。

但另外一方面,是不是有可能因为日常生活对咱们来说过于熟悉,所以就显得没有什么新鲜感,不用再仔细地去看它、琢磨它,去体验它了呢?

所以在这里我转换了一个问题,我们可不可以尝试着在寻常的日常生活当中去发现一些不寻常的事情?我们可不可以像格图那样把日常生活当成一首诗?可不可以把日常生活当作一场游戏呢?

2012 年的时候,我做了一场实验。当时我住在北京的胡同里,久而久之,好像胡同也变成一个很日常的存在了,不太注意到这个胡同有什么特别的,直到有一天,我跟同事走在胡同里,她问了一个问题,她指着那个沙发问:这个沙发为什么出现在这里?什么样的人可以坐在这个沙发上?

哇塞,我的眼睛突然就亮了起来。我发现,走到哪里,胡同里都是沙发——它们在公共厕所门口,它们在胡同的社区菜店门口,它们在胡同居民门口,它们在大树下面,它们在垃圾桶旁边。只要我的眼睛戴上了“胡同里的沙发”这样的关键词,我发现走几步就可以发现一个沙发,我就开始收集这些沙发。

新的问题来了,到底是谁会去用这些沙发?它们为什么会在这里?

我开始去寻找胡同里“沙发上的人”,每当遇到一个人,我就跟他搭讪:欸,您知道这沙发是从哪来的吗?请问您平时是怎么使用这些沙发的?然后慢慢地我就收集到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比如说,这是胡同社区菜店里的卞阿姨,这个沙发就是放在她们社区菜店的门口。别看卞阿姨这个样子,她纵横北京菜场已经 13 年,每天早上 3:00 去新发地进菜,回来送小孩去上学,然后就一直待在她的社区菜店里,一直到晚上 9 点。门口的这个沙发就是社区里的胡同居民们,买完菜坐在这里聊聊天(用的)。

然后另外一个沙发,(是)我在胡同的一个很有趣的地方发现的。这个沙发的左边是一个高档社区,如果你想租这个高档社区里的房子,一个月至少上万块;沙发的右边是胡同里的平房,如果你想租平房里的房子,只要 800 块钱一个月。胡同里的小朋友的妈妈花 10 块钱,从回收站买了这个沙发放在这里,左边社区的小朋友会钻过栅栏,来到这个沙发,跟右边平房里的小朋友一起玩。每天一起玩三国杀,在上面打打闹闹的,这变成了一个突破胡同里的阶层的很有趣的一个小小的游乐场。

这个沙发,我是在这个奶奶家门口发现的。这个沙发用一个,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她是用一个铁链拴在了她们家门口。为什么这个奶奶坐姿如此奇怪?是因为她其实一只脚已经没有知觉了,她得了脑血栓,她每天就会在这段路门口走几步,缓一缓,走几步,缓一缓,然后就坐在沙发上休息。我去采访她的时候,她总是在问我,你觉得我的腿会好吗?

这是这个老奶奶的故事。

再往下这是一个 90 多岁的杨大爷(的故事)。

这个沙发放在一个树荫下,每天下午,老大爷就会坐在树荫下乘凉/以前他是坐一个小马扎,后来有人把沙发挪到了这里,他就总是坐在那望着旁边,看看有人坐下来,就会开始跟他聊天。

然后这是,大家看制服可能已经可以判断他的身份了,他就是胡同里的一个清洁工,但是我不知道他每天 16 个小时都需要花在公共厕所门口,所以这个沙发是他专门挪在这里的,这样他就有一个休息的地方。

所以,因为我开始有这样的好奇:到底什么样的人能够坐在这个沙发上?他们到底有什么样的一个故事?慢慢地,慢慢地,我开始认识附近十几个胡同里的这些不一样的人,然后新的关系也开始建立了这。些人开始会邀请我去他们的家,会邀请我去看,“你看,这是我养的鸽子”,原来每天胡同里呼啦啦飞过的鸽子就是这个钱叔叔家的;“你看,我们家有新来的、我们自己炸的油,要不来我们家吃个山东大饼煎丸子吧”;或者“买个早餐,来到我们公共厕所门口一块唱个《东方红》吧”。慢慢地,我开始走进了这些不一样的胡同居民里的生活,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百态是什么样子的,而他们对我来说也不再是胡同里熟悉的陌生人,而是一个又一个亲切的街坊邻居、朋友。我跟胡同也变得更有联结感了。

我就琢磨着,我这个项目不断地在做,做了一年多,然后我在里面其实获得了很多,我在想,可不可以把这样的一个体验开放出来,让更多人试着连接他们所在的社区?所以我就组织了一个胡同里的“发现之旅”,把我遇到的各种好玩的事情设计成一些打卡的任务,让年轻人组队去发现胡同里的沙发、胡同里的命名、胡同里的小卖部,反正各种人的故事。然后他们回来之后,我问他们,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他们说,“哇塞,原来人跟人之间发生联结是这么容易的一件事情,原来人跟社区之间发生联结,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呀。”

因为这样子的思路,我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生活当中的旅行。我关注到这些旅行里面有三个很重要的要素,一个是故事,一个是意义,一个是关系。生命的这些每一个不同的人,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故事,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事物背后都有它存在的意义,每一个可能路过我身边的熟悉的陌生人,都有一个建立关系的可能。

而当我越来越关注这些事情的时候,我发现我的生活从三个维度发生了变化。

我的生活变得更宽广了,因为我从每一个普通的人身上了解到了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生活更多的可能性;

我的生活变得更有深度了,因为我知道每一个事物背后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它为什么会被放在那里;

然后我跟我身边的这些人更有亲切度了,跟我这个社区更有归属感了,我不再是这个城市里的一个孤岛、胡同里的一个非常独立的存在了。

用这样的思路,我做了越来越多的很好玩的项目。

2013年,“间隔年”变成一个非常流行的词。所有年轻人都梦想着去远方,然后去那里发现世界、发现自我。然后我跟朋友说,要不我们在北京环游世界吧。(我们)画了一个地图,然后我们就决定说,我们去找不同的国家最本真的餐厅,通过这个餐厅去了解这个地方的文化;然后每去一个国家,我们就凭借对这个地方文化的印象把它涂成一个图案。然后我们就开始邀请朋友们,“这周要不我们去德国喝个啤酒吧”,“下周我们去泰国吃点咖喱”……

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我们去了北京 19 个国家,这是我们完成的世界地图。

然后 2016 年我结婚了,有很多朋友来不了婚礼的现场。我在想,怎么可以让朋友们参与我的婚礼?我给他们提了一个要求说,可不可以每个人花一天的时间,帮我找一个你们在生活中发现的一个心型的图案,什么东西都可以,给我发一个图片,并且告诉我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然后所有的朋友第一个反应说,怎么可能?!怎么可能在一天之内完成这个任务?!后来我说,“试试,如果能够找到你就发给我。”结果,所有的人都完成任务了。

天空、咖啡、树、卡片,任何东西,其实还有他们分享了很多关于爱的理解。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更了解他们理解中的爱、他们诠释的爱是什么样子,我感觉我跟他们之间关系变得更亲近了。

后来我搬家了,我搬到一个空空如也的客厅里。我就在想,这个客厅怎么可以变得更有趣呢?然后我就在想,朋友们可不可以给我奉献些什么东西呢?

如果你手机里有照片把它洗出来,带过来吧;如果你喜欢动手做点什么,把它带过来。我们可不可以聚集在我家空荡荡的客厅里,分享你们的作品背后的故事,以及这些故事之于你的意义?所以第一期“朋友们的客厅艺术馆”就是这样产生了。朋友们带着他们的作品来了,分享了,把作品留在了我家。

后来我们觉得这个形式非常的有意思,它创造了咖啡馆以外的第三个空间。朋友们可以聚集在一起,我们从彼此的亲手的创作当中获得更多的灵感,然后我们就把这个项目不断地流动到不同的朋友家,在北京、在上海、在波士顿,从我家发起到下一个朋友家,到朋友的朋友家,我们不断地邀请新的朋友,最后它就变成了一个持续四五年的项目,直到今天还在做。

上面讲了这么多,都是我在生活当中,试图用一个新的眼光来看日常生活,把它变得更有意思一点。有的人就在问说,好吧,如果故事真的那么重要,意义真的那么重要,关系真的那么重要,那我们可以怎么做?

我觉得故事有两个切入点。

第一,是不是可以去找到一些与众不同的细节。对于我,可能是胡同里的一张沙发;对于你,可能是在场使用了一个特别的水杯,谁身上你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纹身……你把这些细节放大去问为什么,为什么那个细节会出现在那里?也许这个人就会告诉你一个很特别的故事。

第二就是说,我们可不可以按照一个主题来收集同样的元素。比如你关心环保,你可以注意看看今天的会场,有多少元素是跟环保相关的,他们用的材料、谁拿的水杯、附近有些什么样子的设计是跟环保相关的。当你不断地在收集同样主题下面的元素的时候,你会收集很多不同视角的故事,你对它会有新的理解。

那怎么找到新的意义呢?

一个是说,如果你把沙发只看作一个沙发,你不会理解这个沙发到底对于这个人,对于这个环境,有什么不一样的作用和意义在。但是,如果你开始把它放在一个情境里去看,这个沙发是出现在我家的客厅里,还是出现在胡同菜市场的门口?这个沙发对于这个人来说为什么会出现在那里?她是怎么用它的?如果你去追问这些东西背后的为什么,为什么出现在这里?为什么你想要它出现在这里?如果它出现在这里,对你来说又有什么不一样?当你多去问为什么,你就会发现你会多了解这个事情存在这里,它的原因是什么。

最后就是关系,从别人可以为我做什么,到我可以为她做什么。

在胡同的沙发人类学当中,我有一个印象特别深刻的故事。当时我们做了一件事情,我们给每个胡同里的沙发客,拍了一张照片,当我们把这张照片冲印成 A4 大小,然后给她。每一个收到照片的人都特别的惊喜,然后他们会觉得这是我们回给他们的一个礼物。就是因为这样一个小小的动作,我们跟他们的关系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有更多的礼尚往来的事情发生了。

胡同里的清洁工给我织了一个毛衣,胡同里的山东大婶邀请我去她家吃炸丸子,家里放新歌的胡同老大爷送给我一个鸽子蛋……我们开始有更多这种交换在,而这个,只是最开始源于我在想:到底我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另外一个就是,不要一个人做事情。每当我们开展了一些有趣的项目,加上你的朋友吧,请你的朋友再邀请他的朋友,从我们自己开始,我们可以让更多人跟我们在一起,把这件事情带进来更多不同的视角,变得更好玩。

最后就是,在这样一个复杂的世界之下,如果一个平凡人想把生活过得更有意思一点,我觉得这件事情是以小见大。我们从小小的一张沙发、小小的一张地图、小小的一个客厅,可以延展出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关心,可以获得我们去理解这个世界的广度、深度,慢慢地把自己从都市里的孤岛,变成一连串的岛屿,然后慢慢地去扩散我们的影响。这是我今天希望带给大家的一份礼物。谢谢!

繁體

大家好,在我的分享開始之前,想請大家跟我一起做幾道選擇題。

我請大家尤其關注在這些選擇題當中你選了多少個 Yes 。數一下哈,

  • 第一題:我一出門就會戴上耳機。
  • 第二題:只有在旅行的時候我才會有一些新鮮感。
  • 第三道題:我不認識我的鄰居。
  • 第四道題:好像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理所當然存在的,我很少去想為什麼。
  • 第五道題:我低頭在手機屏幕里看到的天空,比我抬頭看到的天空多。
  • 第六道題:我出門吃什麼、玩什麼都是靠網紅推薦,很少自己去發現。
  • 第七道題:我感覺每天的生活都還挺重復的。
  • 第八道題:我不知道我生活的街區有什麼歷史。
  • 第九道題:我覺得網上推送給我的都是我喜歡的,我不知道世界真實的樣子是什麼樣的。
  • 最後一道題:距離上一次我對身邊的人和事感到好奇,好像已經很久了。

好了,在這十道題當中有沒有所有都是選 No 的,請舉手?我看到了幾只驕傲的小手。

有沒有在這十道題裡面 5 個 Yes 的?至少 5 個 Yes 的請舉手。我看到了很多很多手。好的,謝謝大家。

上面的這些問題不是來自於我的杜撰,而是在過去我研究年輕人的過程當中,年輕人分享給我的生活細節,這些生活細節的背後是他們對日常生活的一份焦慮。

每次我問年輕人,你的一天是怎麼過的?我聽到的典型的一天總是這樣子的:早上起來刷刷手機;吃好早餐,也有可能出去買個早餐,我會塞上耳機,在路上聽我喜歡的內容;到了單位打開電腦,可能看 PPT,可能開會;夜幕降臨,塞上耳機,準備回家;吃飯的時候刷個劇,躺在床上繼續刷手機,直到我困得不行了,睡覺。一天就這麼過去了。

每天我們忙忙碌碌地做很多的事情,我們保證 24 小時可能都在線,但很有可能我們跟我們日常生活是失聯的,我們跟我們周遭的環境、跟我們身邊的人、跟我們旁邊在發生的事情,沒有太深的聯繫。那這個會帶來一個什麼樣子的問題呢?

我們在網上不停地追逐什麼樣子的體驗是好的,哪裡的山頭可以拍到最美的照片,哪裡的海灘有最漂亮的沙灘,哪裡的餐廳最值得去試。我們不斷地在尋找哪裡的體驗是值得去嘗試的,我們的生活不知不覺就變成了一個不斷在驗證別人的二手體驗的過程久而。久之,好像我們越來越少自己的發現,還有越來越少自己的這種好奇。

這個時候我就想提一個問題,怎麼可以跟日常生活重建聯結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得瞭解,為什麼我們跟日常生活失去了聯結呢?為什麼我們變成了自己日常生活當中熟悉的陌生人?

當然有一部分的原因是跟(在)網上,我們太容易獲取我們喜歡的信息,我們太容易獲得那種令人激動人心的、讓人很嚮往的生活的樣貌(有關)。

但另外一方面,是不是有可能因為日常生活對咱們來說過於熟悉,所以就顯得沒有什麼新鮮感,不用再仔細地去看它、琢磨它,去體驗它了呢?

所以在這裡我轉換了一個問題,我們可不可以嘗試著在尋常的日常生活當中去發現一些不尋常的事情?我們可不可以像格圖那樣把日常生活當成一首詩?可不可以把日常生活當作一場遊戲呢?

2012 年的時候,我做了一場實驗。當時我住在北京的衚衕里,久而久之,好像衚衕也變成一個很日常的存在了,不太注意到這個衚衕有什麼特別的,直到有一天,我跟同事走在衚衕里,她問了一個問題,她指著那個沙發問:這個沙發為什麼出現在這裡?什麼樣的人可以坐在這個沙發上?

哇塞,我的眼睛突然就亮了起來。我發現,走到哪裡,衚衕里都是沙發——它們在公共廁所門口,它們在衚衕的社區菜店門口,它們在衚衕居民門口,它們在大樹下面,它們在垃圾桶旁邊。只要我的眼睛戴上了「衚衕里的沙發」這樣的關鍵詞,我發現走幾步就可以發現一個沙發,我就開始收集這些沙發。

新的問題來了,到底是誰會去用這些沙發?它們為什麼會在這裡?

我開始去尋找衚衕里「沙發上的人」,每當遇到一個人,我就跟他搭訕:欸,您知道這沙發是從哪來的嗎?請問您平時是怎麼使用這些沙發的?然後慢慢地我就收集到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比如說,這是衚衕社區菜店裡的卞阿姨,這個沙發就是放在她們社區菜店的門口。別看卞阿姨這個樣子,她縱橫北京菜場已經 13 年,每天早上 3:00 去新發地進菜,回來送小孩去上學,然後就一直待在她的社區菜店裡,一直到晚上 9 點。門口的這個沙發就是社區里的衚衕居民們,買完菜坐在這裡聊聊天(用的)。

然後另外一個沙發,(是)我在衚衕的一個很有趣的地方發現的。這個沙發的左邊是一個高檔社區,如果你想租這個高檔社區里的房子,一個月至少上萬塊;沙發的右邊是衚衕里的平房,如果你想租平房裡的房子,只要 800 塊錢一個月。衚衕里的小朋友的媽媽花 10 塊錢,從回收站買了這個沙發放在這裡,左邊社區的小朋友會鑽過柵欄,來到這個沙發,跟右邊平房裡的小朋友一起玩。每天一起玩三國殺,在上面打打鬧鬧的,這變成了一個突破衚衕里的階層的很有趣的一個小小的遊樂場。

這個沙發,我是在這個奶奶家門口發現的。這個沙發用一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到,她是用一個鐵鍊拴在了她們家門口。為什麼這個奶奶坐姿如此奇怪?是因為她其實一隻腳已經沒有知覺了,她得了腦血栓,她每天就會在這段路門口走幾步,緩一緩,走幾步,緩一緩,然後就坐在沙發上休息。我去採訪她的時候,她總是在問我,你覺得我的腿會好嗎?

這是這個老奶奶的故事。

再往下這是一個 90 多歲的楊大爺(的故事)。

這個沙發放在一個樹蔭下,每天下午,老大爺就會坐在樹蔭下乘涼/以前他是坐一個小馬扎,後來有人把沙發挪到了這裡,他就總是坐在那望著旁邊,看看有人坐下來,就會開始跟他聊天。

然後這是,大家看制服可能已經可以判斷他的身份了,他就是衚衕里的一個清潔工,但是我不知道他每天 16 個小時都需要花在公共廁所門口,所以這個沙發是他專門挪在這裡的,這樣他就有一個休息的地方。

所以,因為我開始有這樣的好奇:到底什麼樣的人能夠坐在這個沙發上?他們到底有什麼樣的一個故事?慢慢地,慢慢地,我開始認識附近十幾個衚衕里的這些不一樣的人,然後新的關係也開始建立了這。些人開始會邀請我去他們的家,會邀請我去看,「你看,這是我養的鴿子」,原來每天衚衕里呼啦啦飛過的鴿子就是這個錢叔叔家的;「你看,我們家有新來的、我們自己炸的油,要不來我們家吃個山東大餅煎丸子吧」;或者「買個早餐,來到我們公共廁所門口一塊唱個《東方紅》吧」。慢慢地,我開始走進了這些不一樣的衚衕居民里的生活,瞭解了他們的生活百態是什麼樣子的,而他們對我來說也不再是衚衕里熟悉的陌生人,而是一個又一個親切的街坊鄰居、朋友。我跟衚衕也變得更有聯結感了。

我就琢磨著,我這個項目不斷地在做,做了一年多,然後我在裡面其實獲得了很多,我在想,可不可以把這樣的一個體驗開放出來,讓更多人試著連接他們所在的社區?所以我就組織了一個衚衕里的「發現之旅」,把我遇到的各種好玩的事情設計成一些打卡的任務,讓年輕人組隊去發現衚衕里的沙發、衚衕里的命名、衚衕里的小賣部,反正各種人的故事。然後他們回來之後,我問他們,你們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他們說,「哇塞,原來人跟人之間發生聯結是這麼容易的一件事情,原來人跟社區之間發生聯結,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難呀。」

因為這樣子的思路,我開始有了越來越多生活當中的旅行。我關注到這些旅行裡面有三個很重要的要素,一個是故事,一個是意義,一個是關係。生命的這些每一個不同的人,都有一個不一樣的故事,每一個普普通通的事物背後都有它存在的意義,每一個可能路過我身邊的熟悉的陌生人,都有一個建立關係的可能。

而當我越來越關注這些事情的時候,我發現我的生活從三個維度發生了變化。

我的生活變得更寬廣了,因為我從每一個普通的人身上瞭解到了這個故事,讓我知道了生活更多的可能性;

我的生活變得更有深度了,因為我知道每一個事物背後都有它存在的意義,它為什麼會被放在那裡;

然後我跟我身邊的這些人更有親切度了,跟我這個社區更有歸屬感了,我不再是這個城市裡的一個孤島、衚衕里的一個非常獨立的存在了。

用這樣的思路,我做了越來越多的很好玩的項目。

2013年,「間隔年」變成一個非常流行的詞。所有年輕人都夢想著去遠方,然後去那裡發現世界、發現自我。然後我跟朋友說,要不我們在北京環遊世界吧。(我們)畫了一個地圖,然後我們就決定說,我們去找不同的國家最本真的餐廳,通過這個餐廳去瞭解這個地方的文化;然後每去一個國家,我們就憑借對這個地方文化的印象把它塗成一個圖案。然後我們就開始邀請朋友們,「這周要不我們去德國喝個啤酒吧」,「下周我們去泰國吃點咖喱」……

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我們去了北京 19 個國家,這是我們完成的世界地圖。

然後 2016 年我結婚了,有很多朋友來不了婚禮的現場。我在想,怎麼可以讓朋友們參與我的婚禮?我給他們提了一個要求說,可不可以每個人花一天的時間,幫我找一個你們在生活中發現的一個心型的圖案,什麼東西都可以,給我發一個圖片,並且告訴我一個關於愛的故事。

然後所有的朋友第一個反應說,怎麼可能?!怎麼可能在一天之內完成這個任務?!後來我說,「試試,如果能夠找到你就發給我。」結果,所有的人都完成任務了。

天空、咖啡、樹、卡片,任何東西,其實還有他們分享了很多關於愛的理解。在這個過程當中,我更瞭解他們理解中的愛、他們詮釋的愛是什麼樣子,我感覺我跟他們之間關係變得更親近了。

後來我搬家了,我搬到一個空空如也的客廳里。我就在想,這個客廳怎麼可以變得更有趣呢?然後我就在想,朋友們可不可以給我奉獻些什麼東西呢?

如果你手機里有照片把它洗出來,帶過來吧;如果你喜歡動手做點什麼,把它帶過來。我們可不可以聚集在我家空蕩蕩的客廳里,分享你們的作品背後的故事,以及這些故事之於你的意義?所以第一期「朋友們的客廳藝術館」就是這樣產生了。朋友們帶著他們的作品來了,分享了,把作品留在了我家。

後來我們覺得這個形式非常的有意思,它創造了咖啡館以外的第三個空間。朋友們可以聚集在一起,我們從彼此的親手的創作當中獲得更多的靈感,然後我們就把這個項目不斷地流動到不同的朋友家,在北京、在上海、在波士頓,從我家發起到下一個朋友家,到朋友的朋友家,我們不斷地邀請新的朋友,最後它就變成了一個持續四五年的項目,直到今天還在做。

上面講了這麼多,都是我在生活當中,試圖用一個新的眼光來看日常生活,把它變得更有意思一點。有的人就在問說,好吧,如果故事真的那麼重要,意義真的那麼重要,關係真的那麼重要,那我們可以怎麼做?

我覺得故事有兩個切入點。

第一,是不是可以去找到一些與眾不同的細節。對於我,可能是衚衕里的一張沙發;對於你,可能是在場使用了一個特別的水杯,誰身上你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紋身……你把這些細節放大去問為什麼,為什麼那個細節會出現在那裡?也許這個人就會告訴你一個很特別的故事。

第二就是說,我們可不可以按照一個主題來收集同樣的元素。比如你關心環保,你可以注意看看今天的會場,有多少元素是跟環保相關的,他們用的材料、誰拿的水杯、附近有些什麼樣子的設計是跟環保相關的。當你不斷地在收集同樣主題下面的元素的時候,你會收集很多不同視角的故事,你對它會有新的理解。

那怎麼找到新的意義呢?

一個是說,如果你把沙發只看作一個沙發,你不會理解這個沙發到底對於這個人,對於這個環境,有什麼不一樣的作用和意義在。但是,如果你開始把它放在一個情境里去看,這個沙發是出現在我家的客廳里,還是出現在衚衕菜市場的門口?這個沙發對於這個人來說為什麼會出現在那裡?她是怎麼用它的?如果你去追問這些東西背後的為什麼,為什麼出現在這裡?為什麼你想要它出現在這裡?如果它出現在這裡,對你來說又有什麼不一樣?當你多去問為什麼,你就會發現你會多瞭解這個事情存在這裡,它的原因是什麼。

最後就是關係,從別人可以為我做什麼,到我可以為她做什麼。

在衚衕的沙發人類學當中,我有一個印象特別深刻的故事。當時我們做了一件事情,我們給每個衚衕里的沙發客,拍了一張照片,當我們把這張照片衝印成 A4 大小,然後給她。每一個收到照片的人都特別的驚喜,然後他們會覺得這是我們回給他們的一個禮物。就是因為這樣一個小小的動作,我們跟他們的關係就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有更多的禮尚往來的事情發生了。

衚衕里的清潔工給我織了一個毛衣,衚衕里的山東大嬸邀請我去她家吃炸丸子,家裡放新歌的衚衕老大爺送給我一個鴿子蛋……我們開始有更多這種交換在,而這個,只是最開始源於我在想:到底我可以為他們做些什麼呢?

另外一個就是,不要一個人做事情。每當我們開展了一些有趣的項目,加上你的朋友吧,請你的朋友再邀請他的朋友,從我們自己開始,我們可以讓更多人跟我們在一起,把這件事情帶進來更多不同的視角,變得更好玩。

最後就是,在這樣一個複雜的世界之下,如果一個平凡人想把生活過得更有意思一點,我覺得這件事情是以小見大。我們從小小的一張沙發、小小的一張地圖、小小的一個客廳,可以延展出我們對這個世界的關心,可以獲得我們去理解這個世界的廣度、深度,慢慢地把自己從都市裡的孤島,變成一連串的島嶼,然後慢慢地去擴散我們的影響。這是我今天希望帶給大家的一份禮物。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