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中文》文字稿:长得丑的动物不值得保护吗?|张伯驹

简体

我猜想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知道孔雀吧,或许很多的朋友们也看见过真实的孔雀。不知道大家了不了解,在我们所生活的亚洲,事实上一共有两种孔雀,一种叫做蓝孔雀,一种叫做绿孔雀。今天一开始,我就很希望和大家一起来分辨一下这两种孔雀有什么不一样。

首先我们看看外表吧。看外表首先要看脸,蓝孔雀的脸是白色的,绿孔雀有着明黄色的脸颊。其次我们看颈部,俗称脖子。蓝孔雀的脖子就像裹着一圈宝蓝色的非常丝滑的这样的一个融金一样这样的一个围脖,而绿孔雀是由这种亮绿色的鳞片包围起来的颈部。

我们还可以看看头。在蓝孔雀的头上,有的像小扇子一样的,我们叫做扇状的羽冠,而绿孔雀大家发现是不是这种一簇一簇一根一根组成的?我们管它叫做簇状羽冠。这些都是它们外形上的区别,事实上它们还有起源的区别。

蓝孔雀起源于南亚次大陆,斯里兰卡、印度这些国家,经过了大量的人工繁育以后,去到了很多的国家,包括中国。大家平日看到的孔雀,几乎全部都是蓝孔雀。绿孔雀是中国的原生种,所以我们从古至今大量的神话故事、艺术作品、文学里边,孔雀的形象都是绿孔雀,比如《孔雀东南飞》里边的美丽的大鸟。

当然这两种孔雀还有一个特别关键的区别,就是它们的数量。在全球有数以百万计的孔雀分布于各地,但是绿孔雀只占其中极少的部分,大部分是蓝孔雀。

在中国的境内绿孔雀已经不足五百只 了。五百只是什么概念呢?我想,说到珍稀动物,大家就会想到大熊猫,大熊猫现在在我们国家的数量超过了1800只野生种 ,所以绿孔雀的数量远远的小于大熊猫。就是这样的一种非常珍稀、濒危的动物,它全部都生活在云南,在这片红河的中上游地区的一片山谷当中,是它们在国内最后的、最完整的一块诺亚方舟。

但就在三年前的春天,这个宁静的山谷里传出了一片的爆破的声音,一个大型的工程已经开始修建。而这个工程一旦建设,就会使得整个绿孔雀的栖息地荡然无存,绿孔雀也将遭遇到区域性灭绝的这样的一种结果。

了解到这个威胁以后,我们立即组织了一个混编小分队去到现场,包括了研究动物和植物的科学家,包括律师,包括摄影师,还有探险家。面对的这样一条奔腾原始的河流阻隔在我们和绿孔雀栖息地之间,我们选择了用野外探险漂流的方式去进入无人区。每天我们不管是什么样的身份,都得在河上使劲地划桨,度过一个又一个的险滩,然后在科学家的指引下,去到应该进入的山林,然后进入到我们的科考的工作。

我们会靠岸以后拿着很多的装备,上山到林子里边,到了林子里边以后,我们发现无人区里有大量的发现。比如说,在沙滩上看到了很多绿孔雀的脚印,在丛林中发现了很多绿孔雀掉落下来的羽毛。还有,我们在整个绿孔雀栖息地布下了非常多的红外线触发相机,它们不用在我们的身边,但可以自行地去发现绿孔雀的踪迹,于是拍下了很多绿孔雀的身影。

这样的视频我们多达上百幅,还有很多的照片,还有很多的科研的文章。

那,我们在当时一次一次去到现场的发现中,我们看到,就在那个地方,在未来的不到半年时间内可能就要被清掉,再过一年两年,它的上方几十米处,就会是一个巨大的水库的水面。也就是说,现在大家看到的所有画面都会沉入水底,荡然无存。绿孔雀不会说话,这片山谷也不会说话,但我们会说话。

所以我们作为环保组织,把这些一次一次去到野外收集的这些素材,凝聚成了我们的案卷,凝聚成为了我们的证据目录,并且把它递交给法院,代表公众的环境利益提起了诉讼。这就是绿孔雀案,中国有史以来第一起保护野生动物的公益诉讼的预防性案件。

这个案件已经经过了开庭,不止一次的开庭,在我们的法律团队的努力下,现在这个工程已经暂停施工,绿孔雀的家园得到了暂时的保护。但我们觉得这远没结束,所以我们依然在利用法律的武器继续地往前推。我们的目标是,让绿孔雀最后的家园永久性地不受伤害。

在我们用法律的方式在努力的同时,我们感到并不孤独,因为有大量的朋友们和我们开始认识,并肩向前。比如说很多的媒体的记者、很多的艺术家、很多的创作者,他们用报道,他们用艺术创作和音乐歌曲等形式去关注绿孔雀,去把绿孔雀的故事告诉更多的人。还有全国各地的很多的家庭,以及他们的孩子们,他们会画下绿孔雀,还会寄给我们,鼓励我们。很多的朋友都说,你们一定要努力,你们一定要坚持。绿孔雀那么美丽,千万不要在我们这一代就消失掉了,我们也会和你们一起行动下去。

是啊,其实保护这些动物并不仅仅关乎它们自己的命运。因为保护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我们人的未来有直接的相关。这是为什么在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报告里边,我们的联合国 17 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有两个都是和它们有关,包括十四——水下生物,和十五——陆生生物。这也是为什么在世界经济论坛今年最新发布的全球风险趋势报告中,生物多样性锐减会被列为全人类面临的最重要的三大风险最高,且一旦出现对人的影响最大的风险之一。

正是因此,在保护绿孔雀的同时,我们还在保护另外的一种动物,扬子鳄。我们从课本中可能还依稀能够残存一些记忆。扬子鳄也是我国的特有种,它的数量比绿孔雀还少,还濒危,现在在中国的野外已经不足150只了。 这里是扬子鳄在安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是它们赖以生存的最后的地方。但是我们发现这个地方也遭受了破坏,破坏者在本应该属于扬子鳄栖息地的湿地和滩涂建起了大量的别墅和会所。

我们发现这个情况以后,依然是去到了现场,取得了大量的证据,把这些证据整合出来,去到法院提起了另外的一起保护扬子鳄的环境公益诉讼,我们希望用法律的手段能够去追索属于这些爬行动物的继续生存下去的权利。

然而,这个行动的过程并不顺利。至今,这样的一起案件还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正式地开庭,这个案件和扬子鳄保护的事件也没有得到很多的报道,至今只有这样的一篇报道。我们也在非常努力地和各界的朋友讲述扬子鳄的困境,希望能够得到合作或者能够得到更多的合力。但是很多的朋友跟我们表示爱莫能助,还有一些朋友会表达得更直接一点,他们说:这个鳄鱼的长相,实在是难以形容。还有一些更直接,当看到这个照片的时候,他们会说:哎呀,有点吓人啊。

美丽的绿孔雀,当它们生存遇上危机的时候,大家纷纷地站出来,关注、行动、奔走呼号。其貌不扬的扬子鳄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大家表达爱莫能助。每每听到这样的反馈,我就不禁陷入了沉思。我在想,难道都是濒危的野生动物,都是家园受到破坏,但他们不同的反应,它们得到的不同的关注,难道真和它们的外貌有直接关系吗?我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于是进入了进一步的检索,因为我也不是一个外貌上有优势的人,所以我开始大量地去检索。

我在 2016 年发表的一个叫做《哺乳动物研究》的这样一个学术期刊上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 ,这是两位澳洲的动物学者,他们检索了 20 年来全澳洲 14,248 篇所有的和哺乳动物有关的学术论文、会议文章和著作书籍,从里面得出了一系列发现。他们发现所有的研究成果当中, 73% 的文章都聚焦于考拉、袋鼠这些有袋类的明星物种,而在哺乳动物中,占 45% 的颞齿类动物,比如像耗子,各种耗子,还有蝙蝠,它们得到的研究文献的关注,只占 11% 。

这个巨大的反差也让这个学者进一步地去探索。全球,包括所在国,绝大多数的保护资源都倾向于了那些看起来更有魅力的明星物种;而这些看起来不够有魅力的,俗话说就是长得丑的这些物种,在保护资源方面是非常非常弱势的。那么事实上它们也是非常关键的,应该得到更多的研究和更多保护资源的。

在经历了这一番探索之后,我发现,原来连科学家、研究者他们在选择研究对象的时候,当然背后也有科研资金的关系,也是会受到动物颜值的这样的影响。

那么到底对于动物的颜值的这种评判是来自于哪里呢?还是来自于我们人类。我想,或许就是我们人类在社会中对于彼此的一种评判,映射到动物身上而已。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很多时候还是会习惯于和那些外表看起来更顺眼的人打交道,还是更愿意去不自主地去支持一些看起来更舒服的人的主张、他们的观点,或者他们的作品。

有时我在想,在很多人里边我们也在反思。我们经常有一个词叫“以貌取人”,这是一种标签,甚至是一种偏见。但是映射到动物身上,或许就是一种真真实实的后果。大熊猫被贴上了可爱、憨萌、蠢萌、愚萌等各种的标签,当然它是我们的动物保护领域中的不折不扣的最大的明星物种,这些年来得到了巨额的保护资源。令人可喜的是,在巨额的保护资源下,它们现在的数量已经不断地攀升,甚至它的保护等级下降了。这是好事,因为数量增多了。

而长得没有那么萌的穿山甲,运气也没那么好。这些年来,全球的多种穿山甲,不论是亚洲还是非洲,它们野外的物种都在大量地被杀戮,它们也得不到足够的甚至只能得到很少的关注和资源,只有最近这些年才有一些动物保护组织在努力地为它们筹集资源,但是还是很难。而它们现在的保护等级上升了,从中国的二类保护动物刚刚上升为一类,也就是说濒临绝迹。

绿孔雀、扬子鳄、考拉、蝙蝠、大猫熊、穿山甲,望着这些动物的脸庞,有时候我就在想,如果人类的审美能够去影响到这些野生动物的命运和它们保护的资源的分配的话,那是不是我们人类智慧需要去超越的一部分呢?或许在这个世界上,不论珍稀与否,不论长相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因它们的理由而存在,或许也包括你和我。

谢谢!

繁體

我猜想我們在座的每一位都知道孔雀吧,或許很多的朋友們也看見過真實的孔雀。不知道大家了不瞭解,在我們所生活的亞洲,事實上一共有兩種孔雀,一種叫做藍孔雀,一種叫做綠孔雀。今天一開始,我就很希望和大家一起來分辨一下這兩種孔雀有什麼不一樣。

首先我們看看外表吧。看外表首先要看臉,藍孔雀的臉是白色的,綠孔雀有著明黃色的臉頰。其次我們看頸部,俗稱脖子。藍孔雀的脖子就像裹著一圈寶藍色的非常絲滑的這樣的一個融金一樣這樣的一個圍脖,而綠孔雀是由這種亮綠色的鱗片包圍起來的頸部。

我們還可以看看頭。在藍孔雀的頭上,有的像小扇子一樣的,我們叫做扇狀的羽冠,而綠孔雀大家發現是不是這種一簇一簇一根一根組成的?我們管它叫做簇狀羽冠。這些都是它們外形上的區別,事實上它們還有起源的區別。

藍孔雀起源於南亞次大陸,斯里蘭卡、印度這些國家,經過了大量的人工繁育以後,去到了很多的國家,包括中國。大家平日看到的孔雀,幾乎全部都是藍孔雀。綠孔雀是中國的原生種,所以我們從古至今大量的神話故事、藝術作品、文學裡邊,孔雀的形象都是綠孔雀,比如《孔雀東南飛》裡邊的美麗的大鳥。

當然這兩種孔雀還有一個特別關鍵的區別,就是它們的數量。在全球有數以百萬計的孔雀分布於各地,但是綠孔雀只佔其中極少的部分,大部分是藍孔雀。

在中國的境內綠孔雀已經不足五百隻 了。五百隻是什麼概念呢?我想,說到珍稀動物,大家就會想到大熊貓,大熊貓現在在我們國家的數量超過了1800只野生種 ,所以綠孔雀的數量遠遠的小於大熊貓。就是這樣的一種非常珍稀、瀕危的動物,它全部都生活在雲南,在這片紅河的中上游地區的一片山谷當中,是它們在國內最後的、最完整的一塊諾亞方舟。

但就在三年前的春天,這個寧靜的山谷里傳出了一片的爆破的聲音,一個大型的工程已經開始修建。而這個工程一旦建設,就會使得整個綠孔雀的棲息地蕩然無存,綠孔雀也將遭遇到區域性滅絕的這樣的一種結果。

瞭解到這個威脅以後,我們立即組織了一個混編小分隊去到現場,包括了研究動物和植物的科學家,包括律師,包括攝影師,還有探險家。面對的這樣一條奔騰原始的河流阻隔在我們和綠孔雀棲息地之間,我們選擇了用野外探險漂流的方式去進入無人區。每天我們不管是什麼樣的身份,都得在河上使勁地划槳,度過一個又一個的險灘,然後在科學家的指引下,去到應該進入的山林,然後進入到我們的科考的工作。

我們會靠岸以後拿著很多的裝備,上山到林子裡邊,到了林子裡邊以後,我們發現無人區里有大量的發現。比如說,在沙灘上看到了很多綠孔雀的腳印,在叢林中發現了很多綠孔雀掉落下來的羽毛。還有,我們在整個綠孔雀棲息地布下了非常多的紅外線觸發相機,它們不用在我們的身邊,但可以自行地去發現綠孔雀的蹤跡,於是拍下了很多綠孔雀的身影。

這樣的視頻我們多達上百幅,還有很多的照片,還有很多的科研的文章。

那,我們在當時一次一次去到現場的發現中,我們看到,就在那個地方,在未來的不到半年時間內可能就要被清掉,再過一年兩年,它的上方幾十米處,就會是一個巨大的水庫的水面。也就是說,現在大家看到的所有畫面都會沈入水底,蕩然無存。綠孔雀不會說話,這片山谷也不會說話,但我們會說話。

所以我們作為環保組織,把這些一次一次去到野外收集的這些素材,凝聚成了我們的案卷,凝聚成為了我們的證據目錄,並且把它遞交給法院,代表公眾的環境利益提起了訴訟。這就是綠孔雀案,中國有史以來第一起保護野生動物的公益訴訟的預防性案件。

這個案件已經經過了開庭,不止一次的開庭,在我們的法律團隊的努力下,現在這個工程已經暫停施工,綠孔雀的家園得到了暫時的保護。但我們覺得這遠沒結束,所以我們依然在利用法律的武器繼續地往前推。我們的目標是,讓綠孔雀最後的家園永久性地不受傷害。

在我們用法律的方式在努力的同時,我們感到並不孤獨,因為有大量的朋友們和我們開始認識,並肩向前。比如說很多的媒體的記者、很多的藝術家、很多的創作者,他們用報道,他們用藝術創作和音樂歌曲等形式去關注綠孔雀,去把綠孔雀的故事告訴更多的人。還有全國各地的很多的家庭,以及他們的孩子們,他們會畫下綠孔雀,還會寄給我們,鼓勵我們。很多的朋友都說,你們一定要努力,你們一定要堅持。綠孔雀那麼美麗,千萬不要在我們這一代就消失掉了,我們也會和你們一起行動下去。

是啊,其實保護這些動物並不僅僅關乎它們自己的命運。因為保護動物、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我們人的未來有直接的相關。這是為什麼在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的報告裡邊,我們的聯合國 17 個可持續發展目標有兩個都是和它們有關,包括十四——水下生物,和十五——陸生生物。這也是為什麼在世界經濟論壇今年最新發佈的全球風險趨勢報告中,生物多樣性銳減會被列為全人類面臨的最重要的三大風險最高,且一旦出現對人的影響最大的風險之一。

正是因此,在保護綠孔雀的同時,我們還在保護另外的一種動物,揚子鰐。我們從課本中可能還依稀能夠殘存一些記憶。揚子鰐也是我國的特有種,它的數量比綠孔雀還少,還瀕危,現在在中國的野外已經不足150只了。 這裡是揚子鰐在安徽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是它們賴以生存的最後的地方。但是我們發現這個地方也遭受了破壞,破壞者在本應該屬於揚子鰐棲息地的濕地和灘塗建起了大量的別墅和會所。

我們發現這個情況以後,依然是去到了現場,取得了大量的證據,把這些證據整合出來,去到法院提起了另外的一起保護揚子鰐的環境公益訴訟,我們希望用法律的手段能夠去追索屬於這些爬行動物的繼續生存下去的權利。

然而,這個行動的過程並不順利。至今,這樣的一起案件還由於種種原因還沒有正式地開庭,這個案件和揚子鰐保護的事件也沒有得到很多的報道,至今只有這樣的一篇報道。我們也在非常努力地和各界的朋友講述揚子鰐的困境,希望能夠得到合作或者能夠得到更多的合力。但是很多的朋友跟我們表示愛莫能助,還有一些朋友會表達得更直接一點,他們說:這個鰐魚的長相,實在是難以形容。還有一些更直接,當看到這個照片的時候,他們會說:哎呀,有點嚇人啊。

美麗的綠孔雀,當它們生存遇上危機的時候,大家紛紛地站出來,關注、行動、奔走呼號。其貌不揚的揚子鰐面臨著同樣的困境,大家表達愛莫能助。每每聽到這樣的反饋,我就不禁陷入了沈思。我在想,難道都是瀕危的野生動物,都是家園受到破壞,但他們不同的反應,它們得到的不同的關注,難道真和它們的外貌有直接關係嗎?我不願意接受這個現實,於是進入了進一步的檢索,因為我也不是一個外貌上有優勢的人,所以我開始大量地去檢索。

我在 2016 年發表的一個叫做《哺乳動物研究》的這樣一個學術期刊上看到了這樣一篇文章 ,這是兩位澳洲的動物學者,他們檢索了 20 年來全澳洲 14,248 篇所有的和哺乳動物有關的學術論文、會議文章和著作書籍,從裡面得出了一系列發現。他們發現所有的研究成果當中, 73% 的文章都聚焦於考拉、袋鼠這些有袋類的明星物種,而在哺乳動物中,佔 45% 的顳齒類動物,比如像耗子,各種耗子,還有蝙蝠,它們得到的研究文獻的關注,只佔 11% 。

這個巨大的反差也讓這個學者進一步地去探索。全球,包括所在國,絕大多數的保護資源都傾向於了那些看起來更有魅力的明星物種;而這些看起來不夠有魅力的,俗話說就是長得醜的這些物種,在保護資源方面是非常非常弱勢的。那麼事實上它們也是非常關鍵的,應該得到更多的研究和更多保護資源的。

在經歷了這一番探索之後,我發現,原來連科學家、研究者他們在選擇研究對象的時候,當然背後也有科研資金的關係,也是會受到動物顏值的這樣的影響。

那麼到底對於動物的顏值的這種評判是來自於哪裡呢?還是來自於我們人類。我想,或許就是我們人類在社會中對於彼此的一種評判,映射到動物身上而已。就像我們在生活中,很多時候還是會習慣於和那些外表看起來更順眼的人打交道,還是更願意去不自主地去支持一些看起來更舒服的人的主張、他們的觀點,或者他們的作品。

有時我在想,在很多人裡邊我們也在反思。我們經常有一個詞叫「以貌取人」,這是一種標籤,甚至是一種偏見。但是映射到動物身上,或許就是一種真真實實的後果。大熊貓被貼上了可愛、憨萌、蠢萌、愚萌等各種的標籤,當然它是我們的動物保護領域中的不折不扣的最大的明星物種,這些年來得到了巨額的保護資源。令人可喜的是,在巨額的保護資源下,它們現在的數量已經不斷地攀升,甚至它的保護等級下降了。這是好事,因為數量增多了。

而長得沒有那麼萌的穿山甲,運氣也沒那麼好。這些年來,全球的多種穿山甲,不論是亞洲還是非洲,它們野外的物種都在大量地被殺戮,它們也得不到足夠的甚至只能得到很少的關注和資源,只有最近這些年才有一些動物保護組織在努力地為它們籌集資源,但是還是很難。而它們現在的保護等級上升了,從中國的二類保護動物剛剛上升為一類,也就是說瀕臨絕跡。

綠孔雀、揚子鰐、考拉、蝙蝠、大貓熊、穿山甲,望著這些動物的臉龐,有時候我就在想,如果人類的審美能夠去影響到這些野生動物的命運和它們保護的資源的分配的話,那是不是我們人類智慧需要去超越的一部分呢?或許在這個世界上,不論珍稀與否,不論長相如何,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動物都因它們的理由而存在,或許也包括你和我。

謝謝!